(一)编制背景
随着厦门市“统筹城乡建设,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厦门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保障、供需矛盾问题愈发突出。如随着厦门东部建设发展,同安、翔安在夏季供水高峰因原水不足,常常限时供水等。为改善供水现实情况,满足人民群众用水安全需求,需从规划系统上对厦门市本岛和岛外水源、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进行统一指导。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厦门市行政辖区,陆域面积为1601平方公里。包括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六个行政区。
(三)规划期限
现状基准年:2018年;近期:2020-2025年;远期:2025-2035年。
(四)规划原则
1.遵循开源节流、保障供给、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原则,结合厦门市供水系统现状进行规划。
2.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体现近远结合、相对集中、滚动发展的思想,坚持开发建设的持续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为下一步工程规划提供依据。
4.体现区域共同发展的要求,兼顾规划供水区的合理性和行政辖区的完整性。
5.坚持技术先进、运行安全、经济合理的优化布局原则。
(五)规划目标
根据新一轮厦门市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构建安全可靠、供应充裕、水质优良、水压达标、经济合理、远近结合,并能适应各类不同用户供水要求的城市供水系统。
给水工程规划指标一览表
序号 |
主要指标 |
指标内容 |
1 |
安全保障水平 |
供水水源保证率95%;输水干管事故时供水量不小于设计水量的70%。 |
2 |
供水管网漏损率 |
近期小于10%,远期小于8% 。 |
3 |
供水水质合格率 |
到2035年,市、区饮用水综合合格率达99%以上,二次供水综合合格率达95%以上。水质达到全国领先,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
4 |
供水压力目标 |
管网末端自由水压绝大部分不低于0.28MPa,局部不小于0.16MPa。消防时最不利点自由水压不小于0.10MPa。 |
5 |
应急供水指标 |
居民生活用水指标不低于120L/人·天。 |
(六)规划内容
现状分析:收集现状资料,合理分析厦门市现有给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实施评估:根据厦门市供水发展实际情况,对上一版《厦门市给水专项规划》进行评估。
城市供水系统策略:主要从供水系统安全的角度,分析供水水源、原水通道、净水设施、配水管网等系统构建策略。
用水量预测:分析厦门市用水量,调查比较国内外大城市用水指标,结合全市空间布局规划和相关规范,拟定厦门市规划用水量标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用水量预测。科学合理预测全市和各区近期、远期需水量。
水源和原水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合理规划各水厂水源并进行原水系统布局规划。秉承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战略。
水厂布局:对全市水厂进行集约化布局规划,确定各区水厂近远期规模、用地。
给水系统布局:建立给水管网水力模型,运用水力计算软件进行全市给水干管平差计算,进行多方案比较,拟定安全合理、高效节能的给水管网布局和加压设施布局规划。
水质规划:开展供水水质调查,提出厦门市供水水质目标,提出实现水质目标的措施。
城市供水技术进步规划:通过建立完善的调度系统、提高供水水质、提高服务水平、控制漏损率和采取节水措施等提高给水系统整体水平。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近期建设计划,直接指导近期建设。
保障措施: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二、供水系统现状
2018年全市自来水综合供水能力为191.2万立方米/日,最高日供水量163万立方米/天。全年自来水供水量49414万立方米,清水售水量为4403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5700.9万立方米,占58.3%;公共用水量7954万立方米,占18%,工业用水量为10379.9万立方米,占23.6%。产销差率1.12。城市综合用水量291升/人·天,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171升/人·天。
全市18座水厂中水务水厂12座,乡镇水厂4座,企业自备水厂2座。乡镇小水厂主要分布在同安和翔安北部。主供水厂6座,分别是高殿水厂、海沧水厂、杏林水厂、天马水厂、梅山水厂和翔安水厂。
全市水厂设施薄弱,东部尤其紧张。同安区水厂已超负荷运行,负荷率128.1%,本岛水厂供水总负荷率70.1%,同时需承担向翔安南部供水任务;其余各区水厂供水能力趋饱和,形势十分紧张。海沧水厂供水总负荷率102.5%;集美区水厂供水总负荷率88.9%,同时需承担向同安南部供水任务;翔安区水厂供水负荷率98.5%。部分水厂最高日近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主要有莲坂水厂、海沧水厂、杏林水厂、天马水厂、集美旧厂、梅山水厂、舫山水厂。
三、现状问题评估
(一)水量方面
1.水厂建设相对滞后,供水形势紧张,片区供水能力不足。岛外海沧、集美、同安各大水厂供水高峰期接近满负荷,供水最高日超负荷运行。
2.老城区和乡镇水厂供水片区部分管网老旧,漏损率高。同安、新圩、大嶝片区管网漏损率高。
(二)水质方面
1.城镇水厂多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应对突发性水源污染。
2.山区和农村供水水质保障低。
3.老旧管材待改造,影响管网末梢水质。
(三)水压方面
增压供水设施不足,集美灌口、岩内片区,同安北部高地和偏远地区水压偏低。
(四)水安全方面
1.市政水厂规模不足,东部同安和翔安区小水厂偏多,供水保证率和安全性较低。
2.翔安南部、同安北部、集美北部等岛外管网输配水能力不足,周边区域未能有效形成环状管网。
3.区域联络管不足,调配能力不足。
4.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供水系统事故应急能力不足。
四、需水量预测
通过分析国内外同类城市供水的发展历程,结合厦门具体情况,根据分类指标预测和综合指标预测,规划近期(2025年)全市需水量平均日207万立方米/日,最高日256万立方米/日。远期(2035年)全市需水量平均日350万立方米/日,最高日420万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近期本岛K日=1.2,海沧、集美、同安、翔安K日=1.25,远期各区K日均取1.2。
由于影响全市中长期城市用水量的因素很多,特别是人口变化、工业区开发的强度和节约用水力度以及水价政策等对实际用水量的影响较大,建议在水源工程和水厂规模中留有适当的余量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可靠。
五、规划方案
(一)供水水源
1.形成多水源供水,保障足够水资源量。为构建安全的供水水源体系,厦门应建设多水源多层次的水资源格局。鉴于本地水资源贫乏,进一步开发利用难度大的特点,应加强对外调水源的开发利用。
2.实现水源之间的互联互通。由于厦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配置宜采取“以蓄补引”的配置方式。通过多库串联、水系联网的方式,构建厦门市水资源联通总体布局。
3.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充分挖掘本地水库潜力,建设应急水源,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净水设施
1.水厂的集约化布局。打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水厂布局,逐步取缔乡镇小水厂,以大型先进的水厂来取代小型落后、保证率低的老水厂,加快改善城市供水水质的进程。
2.解决现状水厂超负荷运行问题。
(三)原水通道
1.逐步完善骨干水厂的双水源双通道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
2.逐步优化改造本岛的原水通道,提高本岛的供水安全性。
(四)供水管网
1.各区之间通过建设净水连通管道,降低了骨干水厂故障时的影响范围,提高了供水安全。
2.推动部分水厂出厂干管建设,形成片区环网供水,避免出现一根出厂干管故障造成整个片区停水的情况。
六、保障措施
(一)水源地的市域、区域、流域协同管理体制机制。
(二)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监管机制。
(三)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体制机制。
(四)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五)提升智能供水水平。
(六)加强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