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2020-2035年)
时间:2022-01-06 15:56


  一、总则

  1、编制背景

  近10年来厦门市城市建设跨岛发展,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岛外各区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如何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工程中,同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建城区内涝灾害防治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厦门市行政辖区,陆域面积为1601平方公里。包括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六个行政区。

  3、规划期限

  现状基准年:2019年;近期:2020-2025年;远期:2025~2035年。

  5、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

  (2)系统性协调性原则。系统考虑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和管理,与道路、绿地、竖向、水系、景观、防洪等相关专项规划充分衔接。

  (3)先进性原则,突出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因地制宜,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4)强化排水防涝设施基础性和公益性原则,结合近、远期规划,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分期实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公共参与的协同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在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的保障作用。

  6、规划目标

  建成完善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保障城市内涝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厦门市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规划目标分三个层次:

  (1) 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无明显积水;

  (2) 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基本无内涝灾害;

  (3) 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7、系统方案

  一个目标: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超标雨水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两个策略:针对城市新建区和建成区的不同特点,推行“问题导向”及“目标导向”两个规划策略;

  三个体系:构建排水、防涝、防洪(防潮)三个系统综合体系。

  二、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现状调研,全市易涝隐患点仍有114处,其中村庄易涝隐患点58处,道路易涝隐患点50处,下穿通道易涝隐患点6处。梳理现状排水防涝仍存在的问题,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系统原因。

  (1)外部因素

  防洪工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河道未整治或未达标整治,上下游河段不通畅,调蓄和强排设施不完善,造成整体防洪能力不足,周边场地积涝。

  (2)内部因素

  1) 城市建设侵占雨水行泄、滞蓄空间,部分明渠改造为暗涵,降低排水能力。

  2) 局部竖向缺乏科学规划,部分道路竖向与排涝系统、场地与村庄竖向未有效衔接。

  3) 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维修养护不足,造成堵塞、淤积现象。

  (3)系统原因

  1) 城市排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市发展不同步。

  2) 用地开发过程中片区汇水面积变迁扩大,渠道过水能力不足。早期建设渠道标准低,上下游不贯通。

  3) 早期建设雨水管网建设标准低,排水能力不足,管径偏小。

  三、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由于城市的发展使径流量增大、径流汇流时间减少、高峰径流量增大,长期沿用至今的排水管网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城市化引起的水文变化;且市政管网是分片区设计的,没有考虑到管网排水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排水分区之间的关系,有必要使用水利模型计算管道的实际排水能力。由于当雨水系统出现超载时,雨水管道即不能达到设计标准,通过模型分析识别超载管段,作为现状管道排水能力评估的依据。

  内涝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脆弱性和暴露性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社会经济和内涝特征等情况,确定内涝风险评估的主要方向为水力要素和影响对象。通过对规划区内涝情况进行模拟,考虑50年一遇24h降雨与50年一遇内河洪水位为边界条件,分析地表积水点位置、积水深度和淹没时间等,结合影响对象重要性,进行内涝风险评估。

  四、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雨水排放系统规划:按规划标准和规范计算方法计算雨水量;合理划定城市排水分区,结合管网现状,合理布局城市雨水管渠。对不能满足设计标准周边存在内涝风险的现状雨水管网,规划结合新增受纳水体,合理增加雨水干管及排水通道,优化排水分区:在减少大规模改造的基础上,将现状收水范围较大管网系统拆分成多个收水范围较小的排水系统,增加系统远端水力坡降,改善系统排水条件。

  雨水管网改造规划:以现状评估结果为基础;在管道清淤的基础上,提出改造规划措施;尽量不对现状管道进行改造和废除;优先采用分流,串联等方式在,在工程量较小的模式下进行改造,当分流、串流等改造方式不能满足改造目标时,在采用调蓄进行改造,仍无法满足改造目标时,最后采用增加雨水管或者翻建方式进行改造。

  五、内涝防治系统规划

  内涝防治系统是用于防止和应对内涝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雨水渗透、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自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设施,涉及城镇排水、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多个领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与城镇排水、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等专项规划相协调。

  防涝系统总体方案:渗滞蓄疏排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联动治涝。

  上游山体改造小型水库,扩容水库,优化调度,提升调蓄能力;加强植林植草,涵源水源;新建改造截洪沟,优化山洪排除系统,保障山洪不对城市建设区产生危害。

  中游整治水系,优化渠道断面,提高行洪能力;城市建设区增加排水出路,优化排水分区;改建管网,提高排水能力;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建设综合防涝设施保障设防标准内不致灾。

  下游与防洪防潮工程结合,补充完善涝水行泄通道;增加水系调蓄空间;填高低洼区,增加强排设施,优化城市水系入海口,提高洪潮遭遇的应对能力,防止洪水潮水顶托或倒灌致灾。

  同时,结合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结果,优先考虑从源头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对未建的易涝风险区提出场地竖向调整的建议,对已建易涝区提出改造对策。

  六、建设实施规划

  根据厦门市城市排水防涝建设情况,建立完善的厦门市排水防涝项目储备库,各排水防涝主管部门根据工作职责,编制项目滚动计划,细化分解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完成每个年度排水防涝工作任务,最终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进度,通过系统梳理全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其中重点易涝点整治项目30个,水系及明渠建设项目63个,排涝泵站项目10个,累计投资3731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