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XM00130-03-01-2024-001 | 主题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布机构 |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 | 文 号 | 厦市政园林〔2024〕52号 |
成文日期 | 2024-02-20 | ||
标 题: |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关于印发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 ||
内容概述: |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关于印发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
各区市政园林局、海沧区建设与交通局、海沧区城市管理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厦门市市政园林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
2024年2月5日
(此件主动公开)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
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健康步道林海线全线建成开放,健康步道达289公里;新建成通水2座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能力新增8万吨/日、提升至211.5万吨/日;供水能力新增20万吨/日、提升至250.35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新增1500吨/日、提升至7900吨/日;新增或改造提升公园绿地106.1公顷;圆满完成全国城镇燃气专项整治任务、森林防灭火提升三年行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垃圾分类考评连续22个季度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档第一名,我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向全球推广,荣获循环经济助力降碳中国实践优秀案例;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项目获评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污水治理成效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列入全国督察成效典型案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经验在全省现场会作典型交流,行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一、2023年主要工作
(一)着力推进城市韧性建设
市政设施更加完善。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和市政设施提升改造,基本完成沧江路主干道建设、公园东路及金尚路慢行系统提升改造,及50公里市政道路、1500根智慧灯杆建设,打通19条断头路,建设霞飞路等3座人行天桥,打造更加安全、通畅、舒适的通行空间和道路环境;电力与清水进岛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海域段盾构掘进570米;新建干、支线综合管廊15公里,投用干支线综合管廊约80公里,实现管线集约化管理。
群众用水更有保障。加快推进水厂项目建设,海沧水厂三期已具备通水条件,新增供水能力20万吨/日,全市供水能力提升至250.35万吨/日;加快推进高殿水厂拆建腾地及深度处理、西山水厂深度处理项目建设工作,西山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将于2024年投入使用,率先实现优质供水;持续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全年完成新建、改造供水管网39.8公里,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燃气供应安全稳定。同步道路建设改造,配套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全年新建天然气管道80公里,新增管道用户2万户;完成10公里老旧管道改造,排查出的50公里老旧燃气管道改造更新全面完成;以高层建筑底层裙楼和餐饮集中区为重点,实施“瓶改管”片区11个,改造餐饮用户600家,稳步提升燃气供应安全水平。
(二)着力塑造城市宜居品质
推进慢行步道建设。积极推动高品质休闲健康步道建设,全线建成贯通健康步道林海线,建成健康步道里程达289公里,累计接待游客约5836万人次。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拟获评国家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荣获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设施设计精品案例。完成筼筜湖健身步道一期、三期健身步道建设,湖里区23.6公里环岛慢道全线贯通,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
完善公园健身设施。完善市民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25个公园绿地配置篮球、乒乓球等41个健身设施项目建设及9处公园跑步道,目前共有123个公园设置健身路径、健身跑道、运动场等体育健身设施,其中设置各类体育场地136处。
拓展推出暖心服务。从服务“微小事”入手,让群众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因地制宜设置公园大众泡茶点,完成茶桌仔回归,弘扬闽南传统茶文化,目前已有南湖公园、金榜公园、仙岳公园等25个公园共设置泡茶点41处,占全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3成以上;推动公厕配置免费厕纸工作,539座城市环卫公厕及公园公厕全面免费提供,体现城市“温度”;探索下沉式井盖消音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处置窨井盖异响这一“民生小事”,共组织实施窨井盖消音改造1150个,既降低井盖维修成本,又提升市民出行质量,被省住建厅在各地市推广。
提升公园服务品质。开展城市公园绿地高品质共享试点,共开放园博苑等13个公园绿地、20个试点区域,其中,十里长堤、滨海浪漫线、五缘湾湿地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及青睐,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植物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基本完成,各个方面得到明显提升,文旅部资源开发司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将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亲绿空间。
(三)着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持续发力筼筜湖治理。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重要要求,完成筼筜湖第五期综合治理,其中筼筜湖“西水东调”生态补水工程新建海水补水管,提升了上游水体动力;第二排涝泵站及西堤闸工程促进筼筜湖排洪能力由40立方米/秒提高至90立方米/秒,增大纳潮能力,缩短水体交换时间;筼筜湖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一期工程清淤约83万立方米,有效消除筼筜湖内源污染;筼筜湖生态修复实践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纵深推进垃圾分类。新建200座垃圾分类屋(亭),成功创建海沧、同安2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分别位列全省第一、第二名;至2023年第三季度,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已连续22个季度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档、第一名。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全年实现减量化、资源化1.49万吨,有效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我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向全球推广,荣获循环经济助力降碳中国实践优秀案例。建成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垃圾处理能力新增1500吨/日、提升至7900吨/日,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显著提升治污能力。高质量高标准全链条系统化推进污水治理,成为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正面典型。完成澳头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前场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42公里,污水处理能力增至211.5万吨/日;累计完成正本清源改造面积304.2平方公里,约占建成区面积78.1%,超计划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持续推进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回用工作,前场水质净化厂再生水补锦园溪、九天湖,岛内东坪山、植物园等绿化使用前埔水质净化厂再生水,均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成效显著,工作经验在全省农村污水治理现场会作典型交流。推动“全市域推广、全流程管控、全社会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形成,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面积达39.1%,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我市建成区原6条黑臭水体全年水质保持稳定良好,未新增其他黑臭水体。
(四)着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持续推进国土造林绿化。超额完成省级下达年度造林绿化任务,植树造林完成3764亩、森林抚育完成1.61万亩、封山育林完成7445亩。圆满组织2023年义务植树节系列活动,同安区莲花镇和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分别获得省级森林乡镇和‘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全年完成应尽义务植树348万人次,折算植树任务1245.83万株,绿水青山成为厦门的亮丽底色。
全面提升绿地建管质效。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新增或改造提升公园绿地106.1公顷、郊野公园102公顷、绿道57.1公里,立体绿化建设完成26处,打造口袋公园26个、精品公园6个、美丽乡村小公园106处。牵头理顺全市道路绿化管养体制,市级道路绿化和保洁职责全部有序下放至区级,研究制定《厦门市公共绿地养护考评管理办法》,统一行业养护和考评标准,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全面提升我市公共绿地管养质量。推进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和“一树一园”建设,落细落实古树名木保护登记管理工作,相关工作得到央视、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和肯定。加强园林绿化台风应急抢险能力建设,组织园林绿化防台防汛应急抢险综合演练,应急队伍在“杜苏芮”台风抢险处置及驰援泉州工作中表现突出。
大力发展花卉种苗产业。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231.7公顷,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0亿元。引进和鸣花卉建设蝴蝶兰种业创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成功举办2023厦门国际花卉新品种展,吸引国内外70余家企业、科研单位参展,接纳游客超过1万人次。
不断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举办第二届花境大赛及首届阳台绿化比赛,让市民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化成果,获得市民广泛好评。有效吸引70余家企业、近百名市民报名参赛,打造45个闽南特色花境及76户城市阳台绿化,进一步扮靓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五)着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城市排涝防线有效筑牢。新建改造雨水管网35公里,规范应急抢险预案及演练程序,全市排水设施运行正常、排水通畅,有效防御“杜苏芮”等台风暴雨袭击,市政公共区域未出现严重积涝。积极策划生成排水防涝项目申报国债资金,目前我市排水防涝领域共增发国债资金项目11个,安排国债金额10.96亿,将进一步提升全市内涝防治水平。
道路通行安全有力保障。开展市政设施“大体检”,重点做好市政道路、窨井设施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通过雷达探测对106条市政道路全方位道路病害“问诊”,检发现空洞26处、脱空153处,均完成修复处理;对桥梁、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外悬挂设施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发现并整改隐患216处;针对群众反映“各类井盖缺失、破损”等民生热点,开展窨井盖、雨水篦自查,发现并整改井盖问题8.52万个,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燃气专项整治扎实见效。开展城镇燃气安全集中整治提升行动和全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燃气管理行业检查、考评、演练等制度,配套建立调度通报、督导评估、督办交办、警示建议、约谈执法、信息共享等机制,检查企业2.26万家,发现并整改隐患2180个,燃气警情数量同比下降39%,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初显成效。
病虫害防治得到有效控制。集中力量开展朱红毛斑蛾和松材线虫病等病虫害防治,全力保护树木健康生长。加大对朱红毛斑蛾病虫害的监控力度,摸排公共绿地受害榕属植物共71494株,完成3轮次全覆盖喷药防治,清除树体周边枯枝落叶杂草215.1万平方米;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行动,编制完成《厦门市2023-2027年松材线虫病持续防控总体方案》,明确防治目标,细化防控任务,全市采伐改造面积1088亩,清理松枯死木15639株,完成率均达100%,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森林防火从严从实抓牢。森林防灭火提升工作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建设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项目131个,布设林火预警监控点51个,严格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监管,森林防灭火能力和预警监测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组织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排查火灾隐患151处,整改151处,制止野外违规用火行为24起,全市森林防火形势安全平稳。
(六)着力加强自身建设
全面构建行业监管体系。着手构建市政园林行业闭环、规范监管体系。推行城市供水、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治理监管考评测试;更新完善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等行业板块的考评细则;进一步扩大城镇燃气板块行业监管考核对象范围;结合城市道路的园林绿化事权下放,重新制定园林绿化行业板块监管考评办法。
全面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盘活公共存量资源,将园博苑、植物园服务分别委托国贸控股集团、市政集团运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运营优势,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目前园博苑已提升开放草堂木屋、民族风情园木屋等9处经营服务点,植物园提升蔷薇园等6处服务点,极大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游览体验。
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推动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整合视频资源、应急防汛及感知数据,结合易积水预测模型,实现岛内16处汇水区域积水可视化监测预警;对2.5万个餐饮燃气报警器,实现数字化在线监管;持续加强城市智慧排水“规建管用”综合管理、古树名木精细监管及市管公园视频资源网格化可视化等数字化建设,统筹谋划推进智慧市政园林(一期)及配套场所指挥中心建设;开展市“一网统管”市政综合管廊应急协同应用场景等数字厦门建设工作;扩展市政园林“一网通办”便民服务,实现水电气网联办缴费及170多家绿化企业资质信息变更服务。
今年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有力领导的结果,离不开各区市政园林部门及全市市政园林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城市发展转型至关重要的一年。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突出以快制胜、以实增效、精准精细,努力适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展现新担当,为“两高两化”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进一步纵深推进污水治理。一是推进内田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改造进度,同步开展市对区正本清源成效复核工作,按照省厅下达的年度任务继续推进污水管网新建改造工作,污水治理水平持续迈上新台阶。二是围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从陆海统筹、流域治理维度,抓紧谋划生成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三是推动高崎、前埔水质净化厂上盖公园并增设体育设施改造提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由“邻避”向“邻利”的转变。
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一是落实2024年营造林任务,其中重点任务是策划组织厦门市首届市花、市树节,各区形成合力,充分宣传和展示厦门园林绿化发展和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建设成果。二是加快新城主次干道、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的城市绿化景观建设,继续梳理公共绿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口袋公园。三是总结去年成功经验,各区继续推出一批公共绿地开放共享,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市民公示,不断完善公共绿地服务功能。四是持续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确保最大限度消除松材线虫病发生隐患。
进一步优化垃圾分类模式。一是推进实施以社区为主体的垃圾分类碳普惠,各区学习推广湖里区金安社区全省第一个垃圾屋建设经验、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技术,以及先行签约项目落地的碳交易工作。二是继续推动物业小区垃圾分类督导模式优化提升,推动督导员向志愿者转变。三是紧抓垃圾分类“厦门模式”3.0版本的重点,谋划低值可回收物分拣设施建设布局,开展百吨级分拣设施前期计划,不断完善低值可回收物体系。
(二)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更大力度加速市政基础建设。加强项目谋划策划,强化市政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一是继续推进沧江路、海沧南大道、清水进岛等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省市重大重点项目年度任务。二是继续推进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建设,完成省级下达的城市道路、雨水官网、LED节能灯改造、智慧杆建设等任务。三是继续推动断头路项目建设,计划打通东岳路、金益路等一批断头路,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提质扩容。
更大力度强化内涝防治工作。深入落实《厦门市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逐步推进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现存积水点整治改造,及低洼区域、地下空间的积涝隐患整治,不断强化城市排水能力。围绕海绵城市全过程管控、打造样板工程、创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区域,持续推进全市域海绵城市建设,助力缓解城市内涝。
更大力度推进花卉林业产业发展。加强对花卉企业的扶持和指导,支持企业花卉引种和新品种研发工作;认真做好2024厦门国际花卉新品种展的各项工作,确保展会成功举办;以“两头在厦、中间在外”为目标,积极开展花卉企业产业链招商工作,做好花卉企业的政策咨询指导服务和花卉产值统计工作。
(三)不断增强民生福祉
提升民生品质。一是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专题问询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编制公园专项规划。二是进一步推广市民园长管理模式,在现有基础上形成各区量化任务,持续发挥其好伙伴、好帮手、好参谋的作用。三是持续推出一批大众服务,如深受好评的大众泡茶点、大众运动、大众温泉等,提升城市公园、水质净化厂上盖地块等的多元服务功能。四是推动公园内学龄前儿童设施建设,对经摸底未设置学龄前儿童设施的111个公园,分类制定提升改造计划,在2024年“六一”儿童节前完成全覆盖建设。五是加快推进筼筜湖三期、环岛慢步道等慢步道建设,各区因地制宜同步加快推进,不断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
增强民生保障。一是坚持岛内外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强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促进片区供水主干管互联互通,并有序推动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不断提高供水保障和统筹调度能力。二是加快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管道天然气建设;研究实施“瓶改管”补贴政策,有序推进全市“瓶改管”工作,进一步提高燃气供应安全稳定水平。
筑牢民生底线。扎实做好行业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坚决守住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底线。一是全面启动燃气设施更新改造工作,加快推进管道燃气用户加装燃气安全装置(自闭阀、报警装置)。二是加强城市供排水安全管理,及时组织开展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尤其强化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三是加强监测技术融合应用,推进林火视频监控完善及覆盖率提升,不断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四是强化市政设施、大型桥梁、地下通道的安全监测,及时更新设施设备,消除安全隐患。五是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和综合演练工作,定期组织防台防汛综合演练,提升队伍抢险救灾能力。
(四)持续加强自身建设
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区级考评、市级复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市政园林行业监管考核工作。市容环卫、市政设施板块完善考评细则,水质治理、城镇燃气板块试行后正式实施,园林绿化结合道路下放制定新的考核办法,公园考评于2月份启动分级分类监管考核。
强化协会作用。积极与市民政局对接沟通,充分发挥市政园林行业协会的作用,构建起“一个处室、一个事业单位对应一个行业协会”的架构,事业单位派员挂职行业协会,进一步增强协会力量,强化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需求、促进行业发展、助力政策落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强化智慧赋能。加强行业监管信息化水平,对尚未信息化监管工作要按照“小切口、微创新”进行突破,获取数据,以数据支撑市政园林应用场景数字化建设,以数据支撑智慧市政园林平台及智慧市政园林指挥中心投入使用。
强化互相学习。市政园林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横向沟通,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观摩等方式,复制、推广好的行业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推进,实现全市系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办: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地址:厦门市厦禾路362号建设大厦
邮箱:szylj@xm.gov.cn 电话:0592-5181120 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33号 闽ICP备2020019590号-1 网站标识码:3502000044